剛剛指出《暗香浮動》是什么生肖動物(暗香浮動)指的什么生肖
《暗香浮動——略談宋詩詠梅佳作》
宋代不僅是詞創作的鼎盛時期,而且詩的創作也很輝煌。許多大文豪既是作詞的高手,也是杰出的詩人。近來讀得詠梅詩數首,更覺光彩熠熠。讓我們從中采擷幾朵奇葩,認真地品讀,領略其高超的藝術造詣。
北宋前期文壇上有個名氣很大的詩人叫林逋,后人又稱他“和靖先生”。他一生未仕,終身未娶,住在西湖孤山,與梅、鶴為伴,稱作“梅妻鶴子”。他是個很具傳奇色彩的詩人,一生寫了不少的詠梅詩。其中首七律《山園小梅》,很打動人。
山園小梅
眾芳搖落獨喧妍,占盡風情向小園
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。
霜禽欲下先偷眼,粉蝶如知合斷魂。
幸有微吟可相狎,不須檀板共金榑。
這是林逋傳下來的三百多首詩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。詩的第三、四句,抓住梅花的特點,注入個人的感受,寫得十分傳神,是本詩的詩眼。將梅花的神清骨秀、幽獨超逸的氣韻和盤托出。尤其“疏影”、“暗香”二詞用得極妙,既狀寫了梅花稀疏有致的神韻,又描繪出梅花清幽怡人的香氣。梅枝的姿態是“橫斜”,梅花的神韻是“浮動”,梅花所生長的環境一一黃昏月下,清澈水邊,就更突出了梅花的超凡脫俗的個性。兩句十四個字,詩人就為我們描繪出清朗的溪水,疏淡的月影,朦朧的月色,幽幽的清香,一幅美妙的溪邊月下梅花圖便呈現在我們面前了。這靜謐的詩境,怎能不讓人鐘情仰從?因此,這兩句詠梅佳句便成為千古絕唱。后人對這兩句詩評價很高:北宋的歐陽修說:“前世詠梅者多矣,未有此句也。”南宋的王十朋則說:“暗香和月入佳句,壓盡千古無詩才。”同是南宋的姜夔還將“疏影”、“暗香”二詞作為填寫梅花詞的調名。可見此二句對后世影響之大。
林逋是位隱居處士,他一生所追求的是一種超脫凡世、淡泊名利的境界,所以,他筆下的梅花,就是高士,就是君子的形象。后人將梅、蘭、竹、菊并稱為“四君子”,我想應該是受林逋的影響。
而林逋對梅花的摯愛,也確實影響著后人。王安石就是一個,他寫過一首小詩《梅花》:
墻角數枝梅,凌寒獨自開。
遙知不是雪,為有暗香來。
林處士詩中的“暗香”一詞,被王安石自如地運用到自己的詩中,竟天衣無縫、渾然一體,妙極了。而詩中一個“寒”字道出了梅花凌寒獨放的倔強風骨。嚴冬時分,群芳尚在“冬眠”之中,只有梅花做然怒放,傳達著春的信息。這種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,正是王安石在一片反對聲中,堅持改革,推動社會前進的精神寫照。王安石詩中塑造的梅花不再是那傲然不群的君子,而是一位不畏艱險,引人前行的勇士和先鋒者的形象。
有一首《古樂府》詩是這樣寫的:“庭前一樹梅,寒多未覺開。只言花似雪,不悟有香來。”王安石的《梅花》與這首《古樂府》十分相像,但只要細品《梅花》一詩,不難看出其意境比古詩深遠多了。其“凌寒”一句,飽含了詩人對梅花的贊美之情和深邃寄托。這就體現了詠梅詩“情寄于物,物因情見”的藝術特色。王安石的《梅花》雖有因襲之嫌,但詩人自己進入了詩中,所詠的是“有我之境”,不再只是冰冷的客觀描寫。從這一點看,應該承認王安石是一位化用前人詩句的高手。
王安石同時期的另一位文壇巨擘蘇軾,對梅花最是心儀。在他的詩集中,以梅花為題的就有近40首。其中有《梅花》絕句二首,我們選其一來體味它的精彩。
梅花(其一)
春來幽谷水潺潺,的皪梅花草棘間。
一夜東風吹石裂,半隨飛雪度關山。
《梅花》絕句二首是詩人元豐三年(1080)正月貶赴黃州途中,過麻城縣東春風嶺時所寫。詩開頭即交代行于幽谷的潺潺水邊,發現“的皪梅花草棘間”:一樹樹極其鮮艷的梅花,正灼灼地開放在荒郊野外雜草荊棘之中!一夜強勁的寒風之后,梅花似雪片般隨風飛舞,陪伴著苦旅行人度關山。這梅花似乎有知,她在寒冷的正月開放,卻被寒風蹂躪,但是她振作精神,乘著風勢一路相送被貶謫的詩人趕赴目的地。詩人在《梅花》(其二)中寫道:“幸有清溪三百曲,不辭相送到黃州。”言語中充滿了對梅花的感激之情。在這里,詩人把梅花人格化了:梅花自已遭遇不幸,卻能伴著清溪為詩人一路送行。梅花的“不辭相送”,令剛遭打擊,大難不死的蘇軾深受感動。“春風嶺梅花”這一極其難得的奇麗意境深深地烙印在詩人的腦海中,以至后來兩次提起:一是“去年今日關山路,細雨梅花正斷魂”,這是元豐四年(1081)正月詩人往岐亭賦詩嘆及;(《正月ニ十日…》)二是“春風嶺上淮南村,昔年梅花曾斷魂”。(《十一月ニ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》)這是紹圣元年(1094)詩人60歲被貶謫惠州時所寫。
為什么詩人對貶謫途中所見的梅花如此念念不忘呢?這是因為心情使然。當時詩人從京城被貶往黃州,一路上凄風苦雨,悲涼寂聊,忽見梅花、能不為之一振,為之一喜嗎?蘇軾是把這梅花視為患難之交,視為知己了。何況詩人一向是熱愛梅花的人,在自己落難之時,有梅花陪伴,他能不心存溫馨,心存慰藉嗎?梅花是蘇軾的布衣良友啊!
我們再將三位詩人所描寫的梅花生長的環境來比較一下。林逋的“小梅”是“占盡風情向小園”:梅花生長在清溪流淌的小園內,其環境可以說既幽靜又清爽,既高雅又安適。王安石的“數枝梅”是生長在“墻角”處,這墻角是在園內,還是園外?則不得而知;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這梅花是有墻角可倚的,其環境還是可靠的。至于蘇軾的梅花,則多在荒郊野外,草棘叢中。如:“春來幽谷水潺潺,的皪梅花草棘間”;“松風亭下荊棘里,兩株玉蕊明朝暾”;(《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》)“江頭千樹春欲闇,竹外一枝斜更好”(《和秦太虛梅花》)等等。從以上各例中,可以看出蘇軾所寫的梅花大都生長在廣闊天地里,即草叢間、判棘中、江邊上…蘇軾雖然是朝廷命官,但布衣出身的他,平民意識很濃,因此,他才能注意到偏遠之處不為人知的梅花。
以上詠梅的大手筆都是北宋文壇上的領軍人物。那么,到了南宋又有哪些詠梅大家呢?第一個當推愛國詩人陸游,其詠梅詩詞就有一百多首。他晚年寫的《梅花絕句》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特色。
梅花絕句
聞道梅花坼曉風,雪堆遍滿四山中。
何方可化身千億?一樹梅前一放翁。
這首詠梅詩妙就妙在后兩句:“何方可化身千億?一樹梅前一放翁”。放翁要做護花使者,而且要尋來分身之術,化自己為千千萬萬個,守護在天下千千萬萬株梅樹前。這種愛梅的情懷是何等的博大呀!“化身千億”這一超乎尋常的奇想,正是源于他的愛梅之心。并將其深愛梅花的狂態,贊賞梅花的癡情,表現得淋滴盡致,格調極高。“梅以韻勝,以格高,林逋所重,在其韻;放翁所重,在其格。”(唐圭璋《唐宋詞鑒賞辭典》)古有“詩言志”的說法。陸游這首《梅花絕句》,實為言志之作。明寫詩人賞梅之狀,隱寫詩人立身之德。前二句寫梅,只是后二句寫人的襯托。詩人因愛梅心切,竟清晨冒著寒風來觀賞梅花;面對心愛的梅花,詩人竟孩童般地生出“化身千億”的奇思妙想,愿與梅花長相守,心相印。梅花那雪潔冰清、骨沁幽香的品格,不正是陸游高標絕俗之品德的象征嗎?
我們再來欣賞比陸游稍晚的陳亮所寫的五律詩《梅花》。
梅花
疏枝橫玉瘦,小萼點珠光。
一朵忽先變,百花皆后香。
欲傳春信息,不怕雪埋藏。
玉笛休三弄,東君正主張。
陳亮是南宋著名的哲學家、政論家、詞人。他一生力主抗金,恢復中原,和他的摯友辛棄疾一樣,是一位愛國志土。《梅花》確能代表詩人的氣質和性格。
首聯:畫梅,即寫梅花的姿態。以一個“瘦”字描繪出梅花的清姿;以一個“光”字描寫出梅花的神采。讀之便覺梅枝、梅朵均在眼前搖曳。
額聯:贊梅,贊揚梅花的標格。梅花凌寒先發,率先播香,卻不與百花爭春。梅的冷艷幽香,深得詩人的贊美。
頸聯:頌梅,歌頌梅花的精神。梅花是報春花,不畏嚴寒冰雪,傳播春訊。這種精神,不正體現了梅的高貴品格嗎?
尾聯:惜梅,詩人深愛梅花,因此真心希望:玉笛莫吹“三弄”曲,永留清瘦雪霜姿”。
中間兩聯是本詩的主旨所在,即寄寓著詩人對梅花的深層感悟。借物詠懷,是自屈原《橘頌》以來,許多身處亂世不能直抒胸臆的詩人所采用的假物寄心、寫懷述志的手法。“詠梅”這類題材,早已被詩人們寫得濫熟了,很不好寫。要想不落前人巢臼,又不失詠梅的重要意義,只有另辟新路。細細玩味陳亮的這首詠梅詩,便悟出其獨到之妙,即著重說理,以義理勝,以情韻勝,這種寫法,同樣收到所要表達的新穎意趣的效果。